據歷史傳說和漢文史籍記載,景頗族來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,其先民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名為 “木札省臘崩”(意思是“天然平頂山”)的山區,后來南遷到云南西北部,怒江以西的地區。
南遷后, 為東西兩部分,東部景頗族分布于瀾滄江以東,金沙江以東瀘水地區,西部景頗族則分布于今馬古浪 、崗房一帶。這個地區史稱“尋傳”漢代屬永昌群,唐代屬云南南詔政權的鎮西節度管轄。這一地區的 居民包括景頗先民在內,被稱作“尋傳蠻”。
南詔,大理之后,元代在云南設立行省,尋傳地區屬于云南行省的金齒宣撫司管轄。到了明朝,景頗族務部逐漸形成茶山,里麻兩個大的部落聯盟,產生了山官。明朝設置的茶山長官司曾任命景頗族山 官為長官,并為其頒發銅印和金字紅牌。茶山長官司先屬金齒軍民指揮司,后屬永昌衛,又改屬騰沖府 管轄,里麻司則直屬于云南都司。清代,景頗族地區屬清朝所設置的府州縣管轄。十世紀以后,大量景 頗族移居到德宏地區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,景頗族地區屬于云南省管轄。1953年7月24日,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成立,到了1956年改為自治州。景頗族選出代表擔任自治州的領導工作。在云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 民代表大會中,都有景頗族的代表,景頗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得到了保障。
景頗族由于分布地區不同而有多種稱謂,有景頗、載瓦、喇期、浪峨、波羅等自稱。漢族則稱景頗族為“大山”、“小山”、“浪速”、“茶山”等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,根據本民族的意愿,統稱為景頗族。
0人
已贊
我有話要說 已有0條評論,共432人參與